集膚效應一般指趨膚效應。
當導體中有交流電或者交變電磁場時,導體內部的電流分布不均勻,電流集中在導體的“皮膚”部分,也就是說電流集中在導體外表的薄層,越靠近導體表面,電流密度越大,導體內部實際上電流較小。結果使導體的電阻增加,使它的損耗功率也增加。這一現象稱為趨膚效應。
趨膚效應最早在1883年賀拉斯·蘭姆的一份論文中提及,只限于球殼狀的導體。1885年,奧利弗·赫維賽德將其推廣到任何形狀的導體。
擴展資料:
在高頻電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導線代替實心導線。此外,為了削弱趨膚效應,在高頻電路中也往往使用多股相互絕緣細導線編織成束來代替同樣截面積的粗導線,這種多股線束稱為辮線。在工業應用方面,利用趨膚效應可以對金屬進行表面淬火。
集膚效應這種現象是由通電鐵磁性材料,靠近未通電的鐵磁性材料,在未通電的鐵磁性材料表面產生方向相反的磁場,有了磁場就會產生切割磁力線的電流,這個電流就是所謂的渦旋電流,這個現象就是集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