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腳圖及功能
功能如下:
1 腳:誤差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耐壓值 41V。
2 腳:誤差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耐壓值 41V。
3 腳:反饋端,用于誤差放大器輸出信號的反饋補償,最高電壓 4.5V。常用于提供形成 PG 信號的一個輸入信號。
4 腳:死區時間控制端,通過給該端施加 0 ~ 3.5V 電壓,可使占空比在 49%~0 之間變化,從而控制輸出端的輸出。
5 腳:振蕩器的定時電容端。6 腳:振蕩器的定時電阻端。
7 腳:接地端。
8 腳:為第一路脈寬調制方波輸出晶體管的集電極(耐壓值 41V、 最大電流 250mA)。
9 腳:為第一路脈寬調制方波輸出晶體管的發射極(耐壓值 41V、最大電流 250mA)。
10 腳:為第二路脈寬調制方波輸出晶體管的發射極(耐壓值 41V. 最大電流 250mA) 。
11 腳:為第二路脈寬調制方波輸出晶體管的集電極(耐壓值 41V、 最大電流 250mA)。
12 腳:電源輸入端,極限電壓 41V, 低于 7V 電路不啟動。
13 腳:輸出方式控制端,當 13 腳與 14 腳相連時兩管為推挽方式輸出,當 13 腳與地相連時兩管為并聯方式輸出。并聯輸出時兩管的發射極與發射極可相連,集電極與集電極可相連,并聯后輸出電流可達 400mA。
14 腳:基準 5V 電壓輸出,用于為各比較電路提供基準電壓值,最大電流 10mA。
15 腳: 誤差放大器工的反相輸入端,耐壓值 41V。
16 腳:誤差放大器 I 的同相輸入端,耐壓值 41V。
工作原理
TL494 的工作原理是一個固定頻率的脈沖寬度調制電路,內置了線性鋸齒波振蕩器,振蕩頻率可通過外部的一個電阻和一個電容進行調節,其振蕩頻率如下:
振蕩頻率:
輸出脈沖的寬度是通過電容 CT 上的正極性鋸齒波電壓與另外兩個控制信號進行比較來實現。功率輸出管 Q1 和 Q2 受控于或非門。當雙穩觸發器的時鐘信號為低電平時才會被選通,即只有在鋸齒波電壓大于控制信號期間才會被選通。當控制信號增大,輸出脈沖的寬度將減小。
控制信號由集成電路外部輸入,一路送至死區時間比較器,一路送往誤差放大器的輸入端。死區時間比較器具有 120mV 的輸入補償電壓,它限制了最小輸出死區時間約等于鋸齒波周期的 4%,當輸出端接地,最大輸出占空比為 96%,而輸出端接參考電平時,占空比為 48%。當把死區時間控制輸入端接上固定的電壓(范圍在 0—3.3V 之間)即能在輸出脈沖上產生附加的死區時間。
脈沖寬度調制比較器為誤差放大器調節輸出脈寬提供了一個手段:當反饋電壓從 0.5V 變化到 3.5 時,輸出的脈沖寬度從被死區確定的最大導通百分比時間中下降到零。兩個誤差放大器具有從 -0.3V 到(Vcc-2.0)的共模輸入范圍,這可能從電源的輸出電壓和電流察覺得到。誤差放大器的輸出端常處于高電平,它與脈沖寬度調制器的反相輸入端進行“或”運算,正是這種電路結構,放大器只需最小的輸出即可支配控制回路。
當比較器 CT 放電,一個正脈沖出現在死區比較器的輸出端,受脈沖約束的雙穩觸發器進行計時,同時停止輸出管 Q1 和 Q2 的工作。若輸出控制端連接到參考電壓源,那么調制脈沖交替輸出至兩個輸出晶體管,輸出頻率等于脈沖振蕩器的一半。如果工作于單端狀態,且最大占空比小于 50%時,輸出驅動信號分別從晶體管 Q1 或 Q2 取得。輸出變壓器一個反饋繞組及二極管提供反饋電壓。在單端工作模式下,當需要更高的驅動電流輸出,亦可將 Q1 和 Q2 并聯使用,這時,需將輸出模式控制腳接地以關閉雙穩觸發器。
內部結構
作用與功能
TL494 的作用與功能是一種脈寬調制電路,它包含了開關電源控制所需的全部功能,廣泛應用于單端正激雙管式、半橋式、全橋式開關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