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電池單體在生產的過程中就不可能做到100%的一致,再加上在使用的過程中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例如溫差),所以它們在經過多次循環充放電之后,其容量會有所差異,為了保障電池單體的壽命,均衡技術就要介入了。
至于均衡的原理是怎樣,我們不妨從放電過程開始說起。
正如上面說到,多次循環之后,電芯單體在容量方面會有所差異,我們假設在放電過程中,電池包里面電芯,電量最多的電芯A有50%的電量,電量最少的電芯B有40%電量,這個時候電池包的SOC是由最小電量的電芯決定的(也就是40%那個電芯),電池包繼續放電,電芯B會最先觸及停止放電的SOC閾值,這時候電池包必須停止放電,不然就會導致電芯B損壞。
但特么電芯A明明還有很多電啊!這時候均衡技術就可以介入了,該技術把電芯A的電量轉移到電芯B那里,讓電芯B不會那么快觸及停止放電的SOC閾值。如此類推,最高電量的電芯給最低電量的電芯“充電”(第一次可能是A充B,第二次有可能是C充D,第三次就…),電池包里電芯的電量就能不斷被均衡,從而讓整個電池包能放出更多電量,整車續航也能更長。
至于充電過程的均衡和放電過程相似,例如電芯A最先到達100%,均衡技術就會介入讓電芯A自放電到電芯B的電量(此時電芯B是電量第二多的電芯),繼續充電,電芯A和電芯B會同時到達100%,均衡再介入,讓電芯A電芯B自放電到電芯C的電量(此時電芯A=電芯B,電芯C是電量第二多的電芯),周而復始,均衡技術不斷介入,讓每個電芯能充滿。
這就是放電以及充電過程的均衡技術了。